你仍然記得自己的初心嗎?
你有擔心過有朝一日你會違背你的初心嗎?
這篇文章想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:到底那些曾經懷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墮落成為魔鬼的?
心理學認為,情境力量對人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。路西法效應 (Lucifier Effect) 便是當中最經典的代名詞,談及好人如何變成魔鬼。今次我們便要和大家分享史丹福監獄實驗——一個由Philip Zimbardo所進行的經典實驗。
路西法效應的來由
傳說路西法(Lucifier)是上帝創造出來,能力最強亦最為上帝鍾愛的一位天使。但是有一天,路西法忽發奇想:「為甚麼上帝的地位比我高?」於是他率領天界裡⅓ 的天使叛變,嘗試推翻上帝。最後當然不成功,更被上帝懲罰趕到地獄,成為現在大家所稱的撒旦。所以「路西法」便成了那些原本是天使,之後變成魔鬼的代名詞。
提到路西法效應,不得不提一個最經典的心理學實驗。
史丹福監獄實驗(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)
史丹福監獄實驗是由一位上世紀的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所進行的。他先是邀請一大群在史丹福大學就讀的學生,為他們進行心理測驗,證明他們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是健康及正常的。接著,他將學生隨機分配成為兩組,分別為獄卒和囚犯。被委派為獄卒的一組的學生被指示要維持「監獄」裡的秩序,確保囚犯乖乖聽話,不會鬧事;囚犯組則安份地做其囚犯便可。
這個實驗是由美國海軍資助,所以是一個資源非常充足的實驗。實驗開始的時候,「囚犯」們是被飾演警察的人登門拘捕,並乘坐「警車」到達監獄,整個過程都非常逼真。
實驗的第一天,雙方都相安無事,因為大家仍然抱持參與實驗的心態。但是實驗的情況在短的時間內急轉直下:囚犯們認為他們根本沒有犯錯,為何要被監禁、遭受監犯般的對待?會產生這種思想大抵是因為當時的「監獄」設置完全與真實的監獄別無二致,唯一不同的是參加者可以隨時「逃獄」,自行選擇退出實驗。這是每個心理學研究的規則,參加者有最終的權利選擇自行退出。
強大的情境力量
身處如此逼真的監獄情境下,參加者開始漸漸忘記自己原本的身份,雙方扮演得非常投入。實驗的第二天,囚犯們開始叛變,撕掉身上囚犯的標籤、拒絕執行獄卒的命令。此時,獄卒收到指示,要盡一切能力維持監獄的秩序,他們開始做出一些嚴苛的行為:對囚犯百般侮辱,逼令他們做掌上壓,甚至模仿真實監獄的情況:不顧囚犯的尊嚴,命令他們蹲下並以囚犯號碼稱呼他們。後來,監獄裡的情況越轉越壞,有些獄卒已經嗜殺成性,不斷精神虐待囚犯;而囚犯們亦變得逆來順受,好像已經接受了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囚犯。彷彿大家已經忘記其實大家同為同窗子弟,是普通的大學生,只是剛好大家參與了這個實驗,換上不同角色罷了。大家的心理狀態變化得非常快而且大,獄卒們變得非常殘暴不仁,完全不會體察囚犯的處境;而囚犯們則陷入一種絕望的狀態,嘗試過逃離,但獄卒施加的壓力比抗爭的力度更大,令他們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。主持這個研究的Philip Zimbardo亦顯得非常投入,認為這個實驗可以帶來豐碩的成果,所以他根本沒有想過中止這項實驗。但是,有一位非常具有同理心的女博士生向Philip Zimbardo直言,參加者們的狀態已經變得非常差,可能無法再支持下去。所以,實驗僅僅進行了六天便煞停了。而這位富有同理心的女博士生最後更成為了Philip Zimbardo的妻子,成為當時心理學界的一時佳話。
例如:,如果有人問你:「你覺得你與獄卒是同一類人嗎?」相信大多數的都會斬釘截鐵地否認,強烈表示恥與無良知的人為伍。同樣道理,當你被問到如果你是史丹福監獄實驗的參與者,你會否成為麻木不仁的獄卒?或者逆來順受的囚犯?大多數人都會表示他們絕對不會,因為我跟他們不同。但是,為數甚多的心理學實驗一次又一次發現,當你身處當時的情境,你可以作出的選擇是非常有限的。筆者不會否認當中必定有些個別例子,例如Nelson Manela,他身陷牢獄長達三十年,但他仍然堅持推動南非黑人人權。但是這些都是鳳毛麟角的例子。正常情況下,我們都是有良知的人,但當人身處一個視良知為無物的情境時,我們很容易會被重塑;想要保持初心亦是非常難的事情,而且絕對比你想像中更為困難。